黑科技助39岁男子重新行走 (潇湘晨报)
本报长沙讯 39岁的谭先生来自岳阳,从去年冬天开始,经常感觉腰背疼痛,只要多走几步,右髋关节和右腹股沟区域就酸痛得厉害。他本以为是普通的腰椎间盘突出,然而辗转好几家医院后却最终被确诊为II期股骨头坏死。
“医生建议我做关节置换手术。”正值青壮年的谭先生希望能尽量保住自己的髋关节,今年3月,他找到了湘雅医院骨科主任胡懿郃教授。而此时,他只要下地行走,就会出现右髋强烈的疼痛,已经无法工作,只能卧床在家。
胡懿郃教授表示,谭先生股骨头里面的“房梁”骨小梁结构发生了损伤,但“房顶”还未发生塌陷,对于这种早期的、青壮年的患者来说,保髋治疗是首选,这就需要用新的“房梁”来支撑,保持“房顶”不掉下来。谭先生股骨头的新“房梁”,是胡懿郃教授团队自主研发的最新“秘密武器”——3D打印仿生骨小梁多孔钽金属支架。这一产品是国家重点研发计划“3D打印个性化植入器械临床应用研究与推广”的成果,由中南大学粉末冶金国家重点实验室和湘雅医院骨科共同通过产学研医平台和医工结合方式研发。
在胡懿郃教授的指导下,湘雅医院骨科医师、生物医用材料博士后雷鹏飞组织医工交互团队通过精心设计和3D打印技术,为谭先生个性化定制了一根钽金属“房梁”。胡懿郃教授表示,通过与算法工程师紧密合作,根据谭先生骨小梁不规则的结构来设计,比起进口的钽金属棒规则的“蜂巢”型结构,弹性模量和表面摩擦系数与人体松质骨更为接近,可以更好地伪装成骨小梁,诱导骨长入。
随后,雷鹏飞博士后运用3D打印技术制造了一个“双导向”手术导板,既可以精准定位手术入口和路线,便于进行坏死区域的髓芯减压和坏死骨质的刮除,又可以直达病灶,精准地将钽金属棒植入进入,大大减少了手术时间和对患者组织的损伤。整个手术时间不到半个小时,术后第二天患者就站起来了。
据悉,此次由国内团队自主创新研发的3D打印个性化定制仿生骨小梁多孔钽金属支架植入手术,在世界范围内尚属首例,打破了国外的技术垄断。
本报记者张树波通讯员王洁
- 车路协同无人驾驶首次参演 中智行创“新四跨”纪录2021-10-25 08:10:51
- 重庆市涪陵区清溪镇福满苑养老服务中心盛大开业2021-10-25 11:10:23
- 渝米集团在第五届“渝创渝新”创业创新大赛中推广胚芽米2021-10-20 10:10:25
- 未来两天湘中以南局地大到暴雨(潇湘晨报)2021-06-21 05:06:41
- 化隆构建党史学习教育宣传“大格局”(海东时报)2021-06-21 05:06:23
- 2021环青海湖自行车联赛(湟源站) 圆满收官(西宁晚报)2021-06-21 05:06:07
- 大庄乡带着“问题”出去捧着“答案”回来(海东时报)2021-06-18 06:06: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