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躲午”变端午 彩丝避“五毒”(广州日报)

时间:2019-06-06 05:28:11  来源:(广州日报)  作者:(广州日报)  字体:

端午祛毒防疫的另一大法宝是艾草。艾草要么用红丝线扎好,要么剪成老虎的形状,贴在门上,俗称“艾虎”,用来吓退“五毒”。
过端午,当然要吃粽子。粽子这个词,早在东汉年间就有了,但它还有一个更古老的名字——“角黍”,黄澄澄的小米裹进苇叶,包裹成三角形,当然就是“角黍”啦。其实,百多年前的广州人,还把粽子叫作“角黍”呢,粤语表达颇有古风。
祛毒防疫是过端午的第一要务,采草药是端午节前的保留节目,尤其是菖蒲。菖蒲可以酿酒,喝下去可以防疫保健,也可以悬挂在门楣上,驱邪祛魅。
“五色丝线”是端午节特有的装饰,小朋友尤其要戴,寓意“避五毒”,当然,他们胸前还会戴上用艾叶剪成的小艾虎,端午节,对“五毒”一定要严防死守。
采了菖蒲,吃了角黍,喝了雄黄酒,还有一个顶顶重要的活动,就是去观赏“龙舟竞渡”。 “初一龙船起,初二龙船忍,初三初四游各地,初五龙船比,初七初八黄竹岐,初九初十龙船打崩鼻。”这一句老广州的俗谚说的就是龙舟竞渡的激烈场景。不好好看一场龙舟赛,穿越回古代过端午,不是亏大了?

  转眼又是端午,想不想穿越回古代,看看我们的祖先怎么过节?

  其实,在古人眼里,五月是五毒(蝎子、蛇、壁虎、蜈蚣、蟾蜍)出没之时,五月初五最早是被当作“恶日”来过的,民间有“躲午”的习俗,到了唐代以后,人们渐渐在活动里加入祝福的成分,五月初五成了一个时令节日,“躲午”二字以讹传讹,被称作“端午”。

  且让我们从一幅幅清代古画里,领略一下端午节的传统风韵吧。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王月华
 

  图/fotoe

  祛毒防疫是过端午的第一要务,采草药是端午节前的保留节目,尤其是菖蒲。菖蒲可以酿酒,喝下去可以防疫保健,也可以悬挂在门楣上,驱邪祛魅。

  端午祛毒防疫的另一大法宝是艾草。艾草要么用红丝线扎好,要么剪成老虎的形状,贴在门上,俗称“艾虎”,用来吓退“五毒”。

  “五色丝线”是端午节特有的装饰,小朋友尤其要戴,寓意“避五毒”,当然,他们胸前还会戴上用艾叶剪成的小艾虎,端午节,对“五毒”一定要严防死守。

  过端午,当然要吃粽子。粽子这个词,早在东汉年间就有了,但它还有一个更古老的名字——“角黍”,黄澄澄的小米裹进苇叶,包裹成三角形,当然就是“角黍”啦。其实,百多年前的广州人,还把粽子叫作“角黍”呢,粤语表达颇有古风。

  采了菖蒲,吃了角黍,喝了雄黄酒,还有一个顶顶重要的活动,就是去观赏“龙舟竞渡”。

  “初一龙船起,初二龙船忍,初三初四游各地,初五龙船比,初七初八黄竹岐,初九初十龙船打崩鼻。”这一句老广州的俗谚说的就是龙舟竞渡的激烈场景。不好好看一场龙舟赛,穿越回古代过端午,不是亏大了

>更多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法治人物 | 国内新闻 | 港澳新闻 | 社会与法 | 社会万象 | 奇闻轶事 | 娱乐热点 | 明星八卦 | 综艺新闻 | 影视快讯 | 楼市资讯 | 地产要闻 | 地方特色 | 舆情营养 | 舆情助兴
车界动态 | 法治焦点 | 购车指南 | 体坛要闻 | 篮球风云 | 国际足球 | 中国足球 | 理财生活 | 创富故事
关于本站 - 广告服务 - 免责申明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 工作人员公示
《法治经济观察》杂志社、中国东联社、中华时讯社 联合主办 电子邮箱:dflhxw@163.com   
ICP备2924672—3号 业务联系QQ:2396272025   法治观察网 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Powered by 法治观察网7.8  © 2002-2018 EmpireSoft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