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躲午”变端午 彩丝避“五毒”(广州日报)
|
||
|
||
|
||
|
||
|
转眼又是端午,想不想穿越回古代,看看我们的祖先怎么过节?
其实,在古人眼里,五月是五毒(蝎子、蛇、壁虎、蜈蚣、蟾蜍)出没之时,五月初五最早是被当作“恶日”来过的,民间有“躲午”的习俗,到了唐代以后,人们渐渐在活动里加入祝福的成分,五月初五成了一个时令节日,“躲午”二字以讹传讹,被称作“端午”。
且让我们从一幅幅清代古画里,领略一下端午节的传统风韵吧。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王月华
图/fotoe
祛毒防疫是过端午的第一要务,采草药是端午节前的保留节目,尤其是菖蒲。菖蒲可以酿酒,喝下去可以防疫保健,也可以悬挂在门楣上,驱邪祛魅。
端午祛毒防疫的另一大法宝是艾草。艾草要么用红丝线扎好,要么剪成老虎的形状,贴在门上,俗称“艾虎”,用来吓退“五毒”。
“五色丝线”是端午节特有的装饰,小朋友尤其要戴,寓意“避五毒”,当然,他们胸前还会戴上用艾叶剪成的小艾虎,端午节,对“五毒”一定要严防死守。
过端午,当然要吃粽子。粽子这个词,早在东汉年间就有了,但它还有一个更古老的名字——“角黍”,黄澄澄的小米裹进苇叶,包裹成三角形,当然就是“角黍”啦。其实,百多年前的广州人,还把粽子叫作“角黍”呢,粤语表达颇有古风。
采了菖蒲,吃了角黍,喝了雄黄酒,还有一个顶顶重要的活动,就是去观赏“龙舟竞渡”。
“初一龙船起,初二龙船忍,初三初四游各地,初五龙船比,初七初八黄竹岐,初九初十龙船打崩鼻。”这一句老广州的俗谚说的就是龙舟竞渡的激烈场景。不好好看一场龙舟赛,穿越回古代过端午,不是亏大了
>更多相关文章
- 车路协同无人驾驶首次参演 中智行创“新四跨”纪录2021-10-25 08:10:51
- 重庆市涪陵区清溪镇福满苑养老服务中心盛大开业2021-10-25 11:10:23
- 渝米集团在第五届“渝创渝新”创业创新大赛中推广胚芽米2021-10-20 10:10:25
- 未来两天湘中以南局地大到暴雨(潇湘晨报)2021-06-21 05:06:41
- 化隆构建党史学习教育宣传“大格局”(海东时报)2021-06-21 05:06:23
- 2021环青海湖自行车联赛(湟源站) 圆满收官(西宁晚报)2021-06-21 05:06:07
- 大庄乡带着“问题”出去捧着“答案”回来(海东时报)2021-06-18 06:06:57
首页推荐
热门图片
24小时热门资讯
网友评论
热门推荐
首页头条
社会热点
政法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