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致敬!他向百亩荒山荒坡要绿色(西宁晚报)

时间:2019-06-28 04:59:13  来源:(西宁晚报)  作者:(西宁晚报)  字体:

 

记者一见到林海春就被他说的一番话感动了:“这几年市上提出打造绿色发展样板城市,我豁出去了,我这辈子只有一个愿望一个目标:让更多荒山荒坡变绿!”

什么样的事,一干就是15年?

什么样的人,15年只坚持做一件事?

对我们来说,林海春的事就像一个故事,而对他,绿色,是他一生追逐的色彩。

15年,西宁市二十里铺镇魏家庄村村民林海春坚持向百亩荒山荒坡要绿色,将寸草不生的荒坡填平,在满山满洼的荒山种上了树。

15年来,300余亩山地陆续见绿,15年的坚守,这片荒山荒坡开出了绚丽的花朵。

别笑!他向荒山荒坡发起挑战

过去荒山荒坡寸草不生,如今绿意盎然满眼见绿。

魏家庄村地处北山脚下,15年前,正对着魏家庄村的东山是一片荒山荒坡,垃圾漫山遍野,遇到刮风,黄土漫天。

2004年的一天,在西宁市绿化队清理枯树死树的林海春将几支清理修剪下来的残枝带回了家,随便插在了院子里,结果树活了。

“能不能在这荒山上种上树?”林海春和村民商量。

“你开什么玩笑?这个山上还能长出草来?别瞎想了。”村民将他的话当成了玩笑。

就这样,在笑话和质疑中,林海春悄悄向荒山荒坡发起了挑战。

一双手,一把铁锹,一个山头,一个孤独的身影。

第一年,种了20余棵,有沙柳、有松树,结果天气干旱,全军覆没。

第二年,在原来的树窝里重新栽上了树,施了肥,浇了水,15棵树活了!

然后,林海春总结出了,这儿的黄土地盐碱得厉害,要想成活,第一年必须要把土地养好。

到了第五年,路两旁栽种的树开始郁郁葱葱,五年心血没白费啊,林海春在荒坡上种树成功了!

一棵树、一棵草、一桶水,林海春抬头望了望还没种上树的山头,暗暗下决心:一定要让这条深沟和山坡绿起来。

真的!他为300亩荒山披上绿装

荒山荒坡里栽树,三分种、七分管,浇水是个大问题。

“咋办?”想要让这个山坡绿起来,还要付出更大的代价,要用更多的钱去养这些树木。

一边在绿化队清理枯树死树,一边揽点工程做基坑开挖和拉运土方,一边上山种树和浇树。

别人不要的苗子,林海春拉到山里,老城改造后很多不要的树冠,林海春拉到山里,别人清理树木剪下来的树枝,林海春拉到山里。

种满荒山荒坡需要多少苗子?林海春并不知道,但他每年种几亩,不够的苗子就用做工程赚来的钱去购买。

大山里,树种上了,水的问题怎么解决?

林海春花20多万元买了两辆洒水车,水上山了,小树得到了滋养,渐渐绿了起来。

“整片林子用两辆车浇水,全部浇完要花三个月时间。”林海春说。

就这样一年又一年,深沟填平了,荒山变绿了。

林海春每次看到栽在坑里的树活了,柳树发芽了,山里的空气湿润了,不知名的小鸟飞来了,他都默默激动半天。

希望!他的故事还在继续

6月26日,经过一场大雨浇灌,山里的树木更显得郁郁葱葱,站在为了种树而加宽的村道上,林海春哽咽了。

“你看,那一片松树林,今年又枯死了这么多,年年种,年年会有枯死的,看到这些,心里难受。高原的土地上,栽活一棵树太不容易!”

发黄发黑的树枝,一排又一排,站在树丛中,林海春像看着自己的孩子一样。“不过没关系,今年养养土地,明年再种上就不会死了。”

从一个门外汉,到如今的种树专业户,林海春花了多少钱?费了多少心思?

林海春说,账没算过,但一定是一笔不小的数目。

每天,他看着工人开着洒水车在大山里送水浇树,看着挖掘机在荒坡中平整土地、开山修路,“我不由得心里充满了自豪。”

燃起一腔热血容易,在经年累月的困难中坚定前行不易。从一棵树到一片林,从荒山荒坡到绿树成荫,如今的魏家庄村东山,已经是一片树草相间的绿山。垂柳、山杏、杨树、松树等植物郁郁葱葱,勾画出一幅绿色生态长廊。

“15年坚持做一件事太不容易,所以我们尽可能地为他提供种树技术上的指导。”西宁市园林局绿化公司经理肖海东说。

“15年,他让300多亩荒山荒坡披上了绿装,了不起啊!”魏家庄村委会主任林森说。

“富了不忘百姓,不光种树,村里的垃圾也是他义务捡拾的,还给村里修了一个小广场。”村支部书记林万福说。

“村里有个林海春,把土山土坡种满了树,前人栽树,后人乘凉!”村民说。

如今,林海春的故事仍在继续,他对大山的热爱与坚守还在传承。

林海春相信,有树的地方就有希望,有希望的地方就会萌发出绿色的风景。

“林海春种树的精神是我们每个人值得学习的。”林生说。

让荒山荒坡披上绿装谈何容易?荒山的绿色,是要在漫长的时光中用容颜一点点熬出来。上世纪五十年代初,西宁全市森林覆盖率只有12%,南北山绿化30年间,以时代楷模尕布龙为代表的几代西宁人在艰难困苦中摸索出了一套高寒干旱地区荒山造林的成功模式,让西宁南北两山披上了新装。

绿色在幸福西宁不断延展。经过不懈的努力,目前,全市森林面积已经达到了48.36万公顷,覆盖率达34.1%,建成区绿化覆盖率保持在了40.5%,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12.5平方米。这些成绩的背后,有无数个“林海春”默默奉献的足迹,这正是“青海精神”的真实写照,正是这种精神,让西宁赢得了国家园林城市、全国绿化模范城市、国家森林城市、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全国文明城市等一张张亮丽名片。

(本报记者 张永黎 摄影报道)

>更多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法治人物 | 国内新闻 | 港澳新闻 | 社会与法 | 社会万象 | 奇闻轶事 | 娱乐热点 | 明星八卦 | 综艺新闻 | 影视快讯 | 楼市资讯 | 地产要闻 | 地方特色 | 舆情营养 | 舆情助兴
车界动态 | 法治焦点 | 购车指南 | 体坛要闻 | 篮球风云 | 国际足球 | 中国足球 | 理财生活 | 创富故事
关于本站 - 广告服务 - 免责申明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 工作人员公示
《法治经济观察》杂志社、中国东联社、中华时讯社 联合主办 电子邮箱:dflhxw@163.com   
ICP备2924672—3号 业务联系QQ:2396272025   法治观察网 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Powered by 法治观察网7.8  © 2002-2018 EmpireSoft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