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江评论保障中外学生平等接受教育权利 [潇湘晨报]
近日,来华留学相关问题引起社会热议。教育部国际合作与交流司负责人在回答记者提问时表示,教育部将进一步推动中外学生趋同化管理,对违规违纪的留学生严肃处理、绝不纵容姑息。
近期引发热议的留学相关事件,人们印象深刻的至少有这么两个:一是某高校为每名外国留学生配备三名“学伴”的项目,遭到社会强烈批评。二是一名外国留学生在福州街头骑电动车载人,推搡交警暴力抗法。该留学生仅被“批评教育”的处理结果,同样引发网友质疑。
中国的学生到外国留学,外国的学生到中国留学,这种国与国之间的人员往来是正常的,更是有益的。无论哪一国的学生到了别的国家,其身份就是一个普通的求学的外国人,无论是心理上还是实际上都不存在“高人一等”的地方。留学生本人应该有这样的认识,相关高校和执法部门更应当确立这样的标准。上述事件之所以在社会上引发强烈质疑,就是因为个别高校或地方在制度和实践层面陷入了不该有的倾斜状态。
教育部相关部门负责人所强调的“趋同化管理”,正是纠正某些偏颇做法的药方。所谓“趋同化管理”,就是要给予中外学生一视同仁的对待。在教育、教学和生活资源的配置上,不搞刻意的三六九等,不在留学生和本国学生之间人为地挖出一道鸿沟来。在考试、考核的标准上,理应坚持同一个尺度进来,同一个尺度出去,不因为“中外”身份异同进行教育质量上的“放水”。对于违规违纪甚至违法犯罪的,更要依规依纪依法公平公正地严肃处理。
“趋同”而不是绝对等同,这体现了实事求是的精神。外国留学生来到中国,毕竟“人生地不熟”,给予必要的关心帮扶也不为过。但是,这种帮扶的目的并不是要制造不平等,而是要让其尽快适应一视同仁的要求。所以,种种帮扶措施必须是合理的、审慎的。个别高校被公众所批评,关键就在于他们是以帮扶为借口,搞出了种种严重伤害公平的“特殊待遇”,并以此跟其他高校展开不公平竞争。
对于那些怀有理想抱负的留学生而言,来中国留学的目的是为了学到真本领。至于物质化的、表面化的种种“优惠”,未必是他们所期待的东西。友善好客固然是一种好传统,但是太过客气、甚至要通过伤害本国学生利益来制造好客的假象,如此做派有可能让客人感到无法理解、无从接受。其最终的效果,不是适得其反吗?
高校吸引留学生,靠的应该是自己的学术底气和平等氛围,而不是刻意地去作秀、演戏。如果这些戏码做得太过,以至于伤害到了本校其他学生接受高等教育的平等权利,那么这样的高校是应当被问责的。2018年,教育部严肃处理了18所院校涉及留学问题的各类违法违规行为,暂停了16所涉事院校招收外国留学生的资格。前车之覆,应成后车之鉴。
本报评论员周东飞
- 车路协同无人驾驶首次参演 中智行创“新四跨”纪录2021-10-25 08:10:51
- 重庆市涪陵区清溪镇福满苑养老服务中心盛大开业2021-10-25 11:10:23
- 渝米集团在第五届“渝创渝新”创业创新大赛中推广胚芽米2021-10-20 10:10:25
- 未来两天湘中以南局地大到暴雨(潇湘晨报)2021-06-21 05:06:41
- 化隆构建党史学习教育宣传“大格局”(海东时报)2021-06-21 05:06:23
- 2021环青海湖自行车联赛(湟源站) 圆满收官(西宁晚报)2021-06-21 05:06:07
- 大庄乡带着“问题”出去捧着“答案”回来(海东时报)2021-06-18 06:06: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