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路震撼 一路感动 一路收获(西宁晚报)
守初心 担使命”青海油田主题采访活动记者感言
敦煌基地、冷湖、花土沟、涩北气田、格尔木炼油厂……行程2000多公里,历时7天,“守初心 担使命”青海油田采访活动落下帷幕,11家省垣主要媒体及中央驻青新闻单位共17名记者,沿着油田人奋斗的足迹,探寻油田人建设伟大祖国的“壮丽70年 奋斗新时代”。那么,在记者的眼中、心中,青海油田是怎样的呢?
在油砂山露头、在尕斯湖畔、在英雄岭,我接触到了很多油二代、油三代,他们传承了父辈们扎根高原、奉献高原的精神,不忘“为油而战”的初心,矢志不渝勇担使命,深植于这片风沙肆虐的高原净土,艰苦创业奉献能源,唱响“我为祖国献石油”的大风之歌。作为一名新闻工作者,我能做的就是通过笔端和镜头,表达自己的所见所感,展现最真实的高原石油人。
——青海日报新媒体记者 乔文俊
走石油路堪称是一次对石油精神、对石油人的深入探访之旅。当闻到油砂山露头浓郁的油香味时,我知道我离石油人越近了;当看到瀚海戈壁布满红蓝相间的抽油机时,我知道这里也有个多彩的世界;当听到采油工们“只有荒凉的戈壁,没有荒凉的人生”的话语时,我知道奉献已深深地扎根在了这片热土上。作为记者,震撼于他们的精神,感动于他们的执着,我只想用带着露珠、冒着热气、散发着油香的文字镌刻下这最朴素的石油情怀。
——西宁晚报记者 姚蕊
在连续7天的密集采访中,我重新定义了“坚守”二字的含义。面对令人生畏的艰苦条件,坚守的石油工人不仅未对恶劣环境屈服,反而把荒漠戈壁变成了油气资源的“聚宝盆”。他们舍小家顾大家,不管是在采访中遇见的70后还是90后,他们给出的回答既朴实又真诚“ 既然这是我的工作,不干则已,干了就要干好!”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作为一名记者只有到一线去,和受访者面对面,才能推出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新闻作品。
——青海新闻网记者 樊永涛
在花土沟狮20井和井下压裂、修井现场,我被青海油田井下高原铁军和高原铁人的精神所感动。他们工作的地方虽然“天上无飞鸟,地上不长草,风吹石头跑,氧气吃不饱”,但他们朴实无华、义无反顾的样子让我热泪盈眶。而在青海油田,甘于奉献的一线员工数也数不清,他们的感人故事听不尽、写不完。
——中国新闻社青海分社记者 李隽
在采访中,我目睹了他们的生产生活环境,看到了太多的艰辛困苦,听到过生死别离的故事。近距离感受他们的工作时,一种敬意油然而生。然而,越是艰苦的生产生活环境下,越有一种精神,这种精神不仅是柴达木石油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柴达木石油精神新时代内涵的丰富和诠释,是“守初心、担使命、建千万”的思想基础、文化高地和精神旗帜。
——西海都市报记者 才让三智
参加此次采访活动,让我认识到了可爱的石油工人们,也了解到了英雄岭上的英雄班组,体会到了青海石油事业64年的艰辛历程,同时也感受到了八百里瀚海中奉献青春的石油人的石油精神。作为一名年轻的新闻工作者,我们应该心中有信仰,脚下有力量,听最温暖的声音,记录最美好的故事,用自己的笔端描绘油田工人最美丽的身影。
——青海广播电视台新闻中心记者 宋佳
这是一次使命的感召,更是一次精神的洗礼。此次采访活动之后每一位记者都感触颇多。记者们表示,浩瀚的大漠和荒凉的戈壁塑造了油田人坚毅顽强拼搏的精神,大家忘不了他们在夏日炽热烘烤和蚊虫叮咬下依然坚守岗位;忘不了每天归来的他们衣服上总会有很多的黑星斑点,点缀着那身红红的工装;忘不了风沙四起时那一张张被风雕刻的脸庞……他们用汗水和坚守诠释着柴达木石油精神,激励着新一代青海石油人更加拼搏进取、更加无私奉献、更加艰苦奋斗。
一次石油行,一生石油情!采访团一行感动于他们的坚守,敬佩于他们的奉献,更被他们的精神鼓舞前行。 (本报记者 小蕊
- 车路协同无人驾驶首次参演 中智行创“新四跨”纪录2021-10-25 08:10:51
- 重庆市涪陵区清溪镇福满苑养老服务中心盛大开业2021-10-25 11:10:23
- 渝米集团在第五届“渝创渝新”创业创新大赛中推广胚芽米2021-10-20 10:10:25
- 未来两天湘中以南局地大到暴雨(潇湘晨报)2021-06-21 05:06:41
- 化隆构建党史学习教育宣传“大格局”(海东时报)2021-06-21 05:06:23
- 2021环青海湖自行车联赛(湟源站) 圆满收官(西宁晚报)2021-06-21 05:06:07
- 大庄乡带着“问题”出去捧着“答案”回来(海东时报)2021-06-18 06:06: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