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冬季模式提前哪些景区需要“保暖”海东时报

时间:2019-10-07 04:52:32  来源:海东时报  作者:海东时报  字体:

时报评论员 张扬

今年十一假期“下半场”,青海不少地方天气欠佳,雨雪天气的来袭,使不少景区提前进入“冬季模式”,前来游览的游客锐减,如何为景区“暖场”,成为关注的焦点。

连日来,天气的变坏,导致青海大部分景区“冷场”。据相关信息显示,10月5日受降雨降温影响,某5A景区全天接待游客数仅有500余人次。在该景区,不少售卖旅游纪念品的商贩“全副武装”,棉衣、羽绒服齐上阵,有的人甚至在身上裹了两层棉衣还喊冷,至于外地游客,既对青海提前到来的降雪感到新奇,又对接下来的行程望而却步,很多人选择提前结束在青海的旅程。

毋庸置疑,青海的气候条件决定了旅游市场的短板,形成了青海旅游“夏热冬冷”的市场格局,也就有了旅游淡旺季之分,并且青海旅游旺季的时间还比较短。

为此,青海省多年来一直致力于冬季旅游市场的挖掘,力图为冬季模式下的青海旅游市场找到出路。经过多年摸索和创新,滑冰、滑雪等冰雪项目在青海渐次兴起,青海冬季旅游产业终于有了起色。

然而,因为秋季的不明显,青海在夏冬交替时节的旅游卖点也变得模糊不清,至少很少有专门对青海秋季旅游市场的开发和研究。

其实,青海的秋天不乏大美景色,从大的方面看,海东的互助北山、孟达天池,海南的坎布拉,黄南的麦秀林场,海北的祁连,还有玉树、果洛的大草原,都隐藏着无尽的秋天美景;而从细微处着眼,海东湟水河畔、每条沟沟坎坎的每一片小树林,西宁周边的每个小山包,也都是一首首对秋天的赞歌,特别是农村挖洋芋、采中药的劳动场景,都成为青海最美秋景的组成部分。

在这一点上,我们远不及一些省份“心细”,比如当前的四川旅游市场,宣传的重点不是人人皆知的九寨沟和黄龙景区,而是成都周边一些乡村的一片银杏树,或者极具色彩感的枫树林。

当然,提前进入冬季模式下的青海旅游市场,并不是全部冷冷清清,仍有不少独具特色的景区游客如织。“只有大潮过后才知道谁在裸泳”,这是市场上一句最具哲理的语言,饱含了对经营之道的思辨,当前提前进入冬季模式的景区不妨据此好好思考一下:我们是不是还有做得不够好的地方,我们还能给游客做些什么?唯有这样,才能给景区穿上一件“保暖衣
 

>更多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法治人物 | 国内新闻 | 港澳新闻 | 社会与法 | 社会万象 | 奇闻轶事 | 娱乐热点 | 明星八卦 | 综艺新闻 | 影视快讯 | 楼市资讯 | 地产要闻 | 地方特色 | 舆情营养 | 舆情助兴
车界动态 | 法治焦点 | 购车指南 | 体坛要闻 | 篮球风云 | 国际足球 | 中国足球 | 理财生活 | 创富故事
关于本站 - 广告服务 - 免责申明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 工作人员公示
《法治经济观察》杂志社、中国东联社、中华时讯社 联合主办 电子邮箱:dflhxw@163.com   
ICP备2924672—3号 业务联系QQ:2396272025   法治观察网 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Powered by 法治观察网7.8  © 2002-2018 EmpireSoft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