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青海怎样才能“玩转”乡村旅游(海东时报)

时间:2020-01-16 03:43:51  来源:(海东时报)  作者:(海东时报)  字体:

聆听政府工作报告 时报特约记者 陈郁 摄

□时报记者 张傲

“夏天的时候我也经常到乡村去转转,但觉得很多地方的经营模式差不多,主要是吃农家饭、赏花海,想住个一两天都找不到地方。”提及我省的乡村旅游,西宁一位市民这样感慨。

近年来,我省高度重视乡村旅游业发展,把乡村旅游业作为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全省乡村旅游产业取得了显著成绩。然而,业态单一、产品差异化、特色化不明显,更多的乡村旅游经营点只是达到餐饮接待的能力;投资主体主要靠政府,市场参与度不高,旅游设施亟待完善,服务能力和接待水平有待提高;挖掘乡村旅游本土文化的主动性不够,创新创意能力不足等问题也日渐凸显。

对此,农工党青海省委在今年省两会提案中提出,应充分利用乡村旅游资源,推进多业态、多模式开发、创新投融资模式,完善旅游设施及环境建设,推动乡村旅游产业化发展、深度挖掘乡村文化资源,提供有温度、有特色的产品和服务。

“我省应赋予乡村旅游以新时代内涵,探索乡村旅游新业态和新模式,推广乡村民宿、开心农场、采摘篱园、生态渔村、休闲农庄、山水人家、养生山吧、民族风苑等八种全新旅游业态。积极探索开发乡村休闲会所、乡村旅游俱乐部等中高端乡村旅游产品,引导乡村旅游走差异化、特色化发展之路。加快乡村旅游与文化、体育、林业、科技、商业等相关产业和行业的融合发展,延伸乡村旅游产业链。开展各具特色的农业观光、体验和度假旅游活动。加快培育多元化旅游产品体系,满足不同层次游客的消费需求。”农工党青海省委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

同时,加大乡村旅游市场化改革力度,建立健全乡村旅游区(点)建设政府扶持、金融支持、农民投入、社会投资的多元化投入体系。形成政府投资主要用于基础设施建设,集体资金投资中小型项目,社会投资开发大型综合性乡村旅游项目的格局。把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和重点旅游项目的建设,统一纳入到政府部门的工作中统筹安排和建设,加大对乡村的水电、通讯、道路、污水垃圾处理、停车场、游客服务咨询中心、公共厕所、标示标牌等设施建设力度。

在产业政策、税收政策、金融政策等方面,应营造有利于乡村旅游发展的外部环境,加大吸引省内外企业、民间资本多种形式参与青海省乡村旅游开发和经营。加强对乡村旅游专业合作社的金融支持,充分尊重农民意愿,通过政府提供基础设施建设、直接补贴、减免税费、教育培训等公共服务,支持鼓励村级集体和农民积极参与乡村旅游开发和经营、发展农业旅游商品加工产业,提高乡村旅游的组织化程度。

同时,制定涵盖接待条件、接待能力、接待设施、卫生状况、服务质量等多个方面的接待服务标准,规范和提升服务质量。加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营造优美的田园风光、自然景色和淳朴的乡貌乡风,为旅游者提供安全、舒适、干净和愉悦的旅游环境和旅游氛围。

加强旅游管理部门对乡村旅游发展规划、引导、协调、服务及监督,引入和培养高素质乡村旅游专业人才,保护乡村旅游地资源和环境,深入挖掘乡村文化内涵,开发具有浓郁乡村气息的旅游产品,保留部分娱乐性、观赏性、可操作性强的农村传统手工技艺,策划开展凸显当地民族风俗、文化、节庆等特色的旅游活动,推出农事体验项目,使原始、古朴的传统乡村文化与清新、天然、绿色的现代农村新风貌紧密结合,在满足游客欣赏美、体验美、参与美的需求的同时,宣传乡村文化知识和农业科技知识

>更多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法治人物 | 国内新闻 | 港澳新闻 | 社会与法 | 社会万象 | 奇闻轶事 | 娱乐热点 | 明星八卦 | 综艺新闻 | 影视快讯 | 楼市资讯 | 地产要闻 | 地方特色 | 舆情营养 | 舆情助兴
车界动态 | 法治焦点 | 购车指南 | 体坛要闻 | 篮球风云 | 国际足球 | 中国足球 | 理财生活 | 创富故事
关于本站 - 广告服务 - 免责申明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 工作人员公示
《法治经济观察》杂志社、中国东联社、中华时讯社 联合主办 电子邮箱:dflhxw@163.com   
ICP备2924672—3号 业务联系QQ:2396272025   法治观察网 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Powered by 法治观察网7.8  © 2002-2018 EmpireSoft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