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人社刻在脱贫攻坚里的温度[海东日报]
本报记者 陈钰月 张傲 摄影报道
2020年是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收官之年。为充分展示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我省脱贫攻坚工作所取得的成效和经验,青海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将分别邀请各市州和省直有关系统召开青海省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系列新闻发布会。11月12日,省直专场召开首场新闻发布会,介绍我省人社系统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总体情况。
据青海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厅长王定邦介绍,2016年以来,全省人社系统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脱贫攻坚的重要论述,全面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打赢脱贫攻坚战决策部署,把扶贫工作作为主责主业和第一民生工程来抓,统筹实施就业培训扶贫、社会保险扶贫、人才人事扶贫政策,全面超额完成省委、省政府赋予的扶贫任务,为全省绝对贫困“清零”行动和我省减贫事业提供了人社方案、贡献了人社力量,省委、省政府3次授予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脱贫攻坚奖”省级行业扶贫先进单位。
17万劳动力转移就业实现脱贫
据介绍,在就业扶贫方面,2016年-2019年,全省人社系统累计转移就业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12.63万人,组织贫困劳动力技能培训2.97万人次,扶持贫困劳动力创业486人,调剂扶贫公益性岗位2000个,分别完成四年目标任务的126.3%、186%、122%、100%。2020年,全省人社部门继续做好以就业扶贫为重点的巩固提升工作,截至10月底,实现已脱贫劳动力转移就业17万人,超额完成16.8万人的目标任务。
据省人社厅就业促进和农民工工作处处长潘立介绍,我省在稳定东西部劳务协作转移就业的同时,深入挖掘培育具有我省区城特点和民族特色的优秀劳务品牌,“化隆牛肉拉面”“海西枸杞采摘”等带动就业能力强、增收效果快的18个劳务品牌,已成为贫困劳动力就业增收的重要渠道。仅我省群众在省内外开办拉面店达到3.2万家,从业人员19万人,带动贫困劳动力就业2万余人。
线上和线下相融合促增收
在技能扶贫方面,我省积极引导优质培训资源向贫困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倾斜,激发各类培训机构的主观能动性,不断加大技能扶贫工作力度,努力做到“应培尽培、能培尽培”和“培训一人、脱贫一户”,对有培训意愿的贫困劳动力实现技能培训全覆盖,提高培训后就业率,促进贫困劳动力实现技能就业、稳定就业、就业增收脱贫。2016年至今,全省人社部门组织贫困劳动力技能培训3.6万余人次。
据省人社厅职业能力建设处处长赵力强介绍,近年来,我省积极打造适应农牧区发展,满足少数民族贫困劳动力的个性化、差异化培训需求的精品培训项目,加大热贡“唐卡”艺术、“青绣”等民间工艺和拉面经济等相关工种培训力度并向所有具备资质的职业培训机构开放。优化培训方式方法,坚持服务下沉,采取集中培训、弹性培训、上门培训等方式,进乡镇、进村组、进家庭“一对一”精准培训,让贫困劳动力看得懂、学得会、用得上,帮助其提高技能,实现就业。针对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要求,立足经济社会发展和就业创业需要,实施“互联网十职业技能培训计划”,鼓励和支持贫困劳动力积极参加各类网站、第三方培训平台线上职业技能培训,采取线上和线下相融合的方法巩固和提升技能,促进农牧民群众就业增收。
扶贫路上“一个都不能少”
在社保扶贫方面,我省织密网兜底线全面推进社会保险扶贫攻坚工作。“2019年1月至今,全省36.55万符合参保条件的建档立卡贫困人员已全部纳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达到100%(其中为6.77万60周岁以上建档立卡贫困老人发放养老保险待遇2.89亿元)。为45.44万人次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低保对象、特困人员等贫困群体全额代缴城乡居民养老保险费4911.36万元,全面实现建档立卡贫困人员基本养老保险应保尽保、应代尽代、应发尽发。”省社会保险服务局局长鲁俊表示,我省社会保险扶贫攻坚工作开展以来,各级社保经办机构充分发挥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助力脱贫攻坚的作用,在“入口处”降低门槛,实现建档立卡贫困人员应保尽保;在“出口处”提高待遇助力建档立卡贫困人员精准脱贫;在“过程中”优化服务,促进建档立卡贫困人员享受服务;通过大规模“找人”一一落实帮扶措施确保社保扶贫路上“一个都不能少”。
家住海东市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前河乡的建档立卡贫困人员祁不德便是动态“清零”的受益者,因长期居住在甘肃省永靖县考勒乡,且年老肢体残疾,又无身份证,长期失联,一直未能参保。社保经办机构想尽办法与祁不徳建立联系,千方百计“找人”,发扬“踏遍千山万水,只为寻你脱贫”的实干精神,协调甘青两省公安机关为他办理二代居民身份证和银行卡事宜。终于在2020年6月,及时为祁不德办理了参保登记手续,在社保人员奔波260多公里,亲手将存有养老金的银行卡送到远在甘肃的祁不德手中时,祁不德感谢党和政府好政策的激动之情,显现在充满笑容的脸上和湿润的双眼中。
打好决战决胜脱贫攻坚“人才牌”
在人事人才扶贫方面,坚持精准方略提高工作质效,打好决战决胜脱贫攻坚“人才牌”。近年来,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全面贯彻落实中央和我省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策部署,立足省情,聚焦重点、靶向施策强化举措,切实加大贫困地区人才引育激励力度,广泛集聚各方面人才力量,以实际行动落实“让基层人才发展有空间、晋升有通道、做出贡献有成就感获得感”的要求。
据省人社厅专业技术人员管理处处长姚静婷介绍,2019年,我省实行基层职称评审“地方粮票”,在六州基层启动农牧、水利、林草行业职称“定向评价定向使用”工作,下放评审权限,放宽专业和科研成果、论文限制单独划定部分职业资格考试分数线,参照高海拔工龄折算政策计算服务年限,为广大基层专业技术人员开通了第二条职称晋升之路。同时,每年邀请国内外专家,开展生态农牧业、新能源、医疗卫生领域智力帮扶活动,与基层共商发展思路、共解技术难题、帮带骨干队伍,共建对口支援长效机制,有力促进了六州基层的科技发展。
在此基础上,逐年加大“三支一扶”人员招募力度,特别是2019年,为100个深度贫困村配备100名扶贫专员,“三支一扶”人员生活补贴人均提高416元,一次性安家费提高50%,为他们安心在深度贫困地区支教、支农、支医、扶贫提供了待遇保障。同时,各级人社部门认真落实艰苦边远地区乡村教师生活补助、乡镇工作补贴、高海拔折算工龄补贴等政策,有力保障了贫困地区工作人员的待遇,为基层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提供了坚强的人力资源支撑。
定点扶贫村全部脱贫
据介绍,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定点扶贫的5个村分别是海东市化隆回族自治县谢家滩乡窑隆村、韩家窑村、拉扎村,初麻乡初一村和海北藏族自治州门源县阴田乡大沟日村。目前,都已实现脱贫。
2016年12月,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驻海东市化隆回族自治县谢家滩乡窑隆村“第一书记”吴责开始在谢家滩乡窑隆村从事精准扶贫工作,先后担任驻村工作队员、“第一书记”。所帮扶的窑隆村,位于海东市化隆县中部,位于两山夹谷之间,平均海拔2700米,属于浅山地区,共有农户157户791人,耕地干旱贫瘠,主要种植小麦、土豆和豌豆等农作物,产量低而不稳。
精准扶贫工作之初,全村人均年收入2500元,村里没有照明路灯、卫生室,老党员活动室破旧不堪、无人问津,部分村级道路还是泥土沙石路,自来水时常出现断水现象,一些村民用的还是窑水,危旧房随处可见,2015年识别贫困户25户113人。
近年来,在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的统一协调帮扶下,全村先后实施了“平安美丽乡村”建设、贫困户产业扶持和自来水供水管网改建扩容等项目,修建了党员活动室、文化广场、卫生室,修缮扩建了村小学教室及文化墙,建设了排水渠、防洪挡墙、村户级道路、太阳能路灯,全村97户农户享受危旧房改造、65户农户重建围墙,贫困户20户享受产业扶持资金、18户享受危旧房改造、4户残疾人家庭享受辅助设施改造、10人享受村级互助资金借款、5人享受“530”扶贫小额贷款、5人落实带薪在岗实训政策、10人落实公益性岗位,人均年收入达到6000元以上,顺利完成各级考核验收、三方评估,实现脱贫摘帽。“这几年,窑隆村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贫困户内生动力、群众精神面貌方面不断提高和发展,村子越来越美丽。”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在精准扶贫一线的近四年,也是吴责与家人聚少离多的4年,吴责始终相信自己在贫困村的努力工作,就是对家人最好的回报,更是为群众交上的一份满意答卷。
站在全面脱贫与乡村振兴的历史交汇点上,全省人社部门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深入落实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乘势而上,持续巩固脱贫成果,努力构建解决相对贫困问题的人社扶贫长效机制,为逐步实现共同富裕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 车路协同无人驾驶首次参演 中智行创“新四跨”纪录2021-10-25 08:10:51
- 重庆市涪陵区清溪镇福满苑养老服务中心盛大开业2021-10-25 11:10:23
- 渝米集团在第五届“渝创渝新”创业创新大赛中推广胚芽米2021-10-20 10:10:25
- 未来两天湘中以南局地大到暴雨(潇湘晨报)2021-06-21 05:06:41
- 化隆构建党史学习教育宣传“大格局”(海东时报)2021-06-21 05:06:23
- 2021环青海湖自行车联赛(湟源站) 圆满收官(西宁晚报)2021-06-21 05:06:07
- 大庄乡带着“问题”出去捧着“答案”回来(海东时报)2021-06-18 06:06: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