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五年 我们收获了满满的幸福(海东时报)
本报记者 李玉娇 通讯员 马丹妮
今年是“十三五”规划的收官之年,五年来,海东市平安区经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成效,经济社会发展再铸新辉煌,人民生产生活水平节节攀升,就业、教育、住房等民生保障更加有力,“十三五”规划里的目标一个个从纸上落到地上。
这五年,有更多的普通百姓分享到了经济增长的成果,腰包越来越鼓,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五年,也是平安百姓收获满满、幸福满满的五年。
◆这五年 致富路通到家门口
“多年以前的泥巴路,给我们养殖户带来很大的不便,虽说养殖产业发展起来了,但是道路不通却造成了极大的不便。去年村里铺上了沥青路,交通便捷了,自家养殖的牛羊销路广了,很多需要牛羊肉的商家纷至沓来,洪水泉乡牛羊养殖产业不仅得到了发展,还打响了牌子。”每每说起这些,海东市平安区洪水泉乡牛羊养殖户马全军脸上总是绽放出笑容。
修好一条路,带动一片产业,致富一方百姓。在平安,一条条特色鲜明的农村公路,或盘山蜿蜒而建,或贯穿平行而设,犹如一条条丝带与农户庄廓、产业园区巧妙融合、相映成趣。
这样的景象,得益于平安区以乡村道路建设助力脱贫攻坚的发展措施。近年来,平安区以消除断头路、提升现有公路技术等级、提高安全系数为目标,结合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等重点民生工程,基本形成了以国、省道为骨架,区、乡、村道为脉络的“五横三纵”区域路网体系。
“路修好了,休闲旅游业也发展起来了。”在平安区三合镇瓦窑台村党支部书记拉毛才让看来,村里正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而这些,主要得益于入村、入户道路硬化交通状况的改善。
守着“金山”长叹,捧着“金碗”没饭是三合镇的多年之痛,“十三五”期间,平安区加大对贫困村交通项目的投入力度,仅三合镇18个村就完成道路硬化46.44公里。道路通进了村民的心坎里,也为实现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奠定了坚实的交通基础。
◆这五年 更多娃娃“上好学”
“明年9月,孩子就要上小学了,中心学校的教学楼正在扩建,听人说,学校里的教学设施越来越先进,跟区上的一样好了,娃娃在这样的学校里上学,我就再也不用担心学习会落后了。”说起沙沟乡中心学校扩建的事情,沙沟乡树尔湾村村民马有梅无限憧憬。
近年来,平安区加快推进项目建设,着力改善全区各学校特别是乡村地区学校办学条件。据了解,全区已投资722万元建设沙沟中心学校教学楼;投资2668万元建设平安区第四幼儿园,已新建校舍6000平方米;投资680万元在沙沟乡建设树尔湾幼儿园,建成后的幼儿园能容纳180名学前幼儿。
“各位家长,本周五下午学校将组织全校师生开展‘大扫除’活动,望周知。”平安二小学生王子琪的家长王林收到微信通知后,对学校开展此类思政教育的做法大加赞赏。“学校不仅仅是为孩子教授知识的地方,也是教育孩子积极向上、懂得奉献和学会互助的地方,孩子通过此类活动,成长了不少,我们做家长的感到欣慰。”
近年来,平安区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全过程,通过开展“学雷锋志愿服务”卫生大扫除“网上祭英烈”等活动,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健康成长。
“下一步,我们要着力从加强学校思政建设、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打造优质教师队伍等方面入手,逐步实现教育资源均等化,让更多贫困家庭的孩子走向学堂。”平安区教育局局长沈延臻表示,“十四五”时期“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前景可期。
◆这五年 绿水青山更美丽
贾林中今年65岁了,是平安区一名退休的老党员,说起白沈河的变化,他有很多话说:“退休后的这几年,我一直保持晨练的习惯,我亲眼见证了几年来白沈河的显著变化,欣喜万分啊!”
初冬的白沈河,在阳光的照拂下波光粼粼,轻盈地穿梭于平安城区,静静地守护着河道两旁的安宁与祥和。几年前的白沈河还是河道乱石成堆、杂草丛生,雨季来临时,河流上游的泥土、垃圾顺着河水流至下游,河水浑浊,臭气熏天。
为全面提升沿岸居民生活环境,打造城区水清岸绿水网体系,2018年,平安区总投资1.68亿元,对白沈河实施了水污染防治与水生态修复项目。项目实施中,进行了河道清污、护坡建设、河道两岸生态修复、景观改造等,在提高白沈河两岸生态环境的同时,提高河道行洪能力,通过筑坝蓄水,保证河道不断流、不干涸,以饮水促活水,保证了水体流动性,改善了河流水质。
“生态文明建设带来的欣喜成果并非白沈河一个。”平安区环保局局长焦松江说。“平安区注重党管生态文明建设成果,狠抓‘项目提速’,扎实推进生态领域城乡基础建设逐步完善,驿州湿地公园绿化工程、乐都路、三合东路、南环路等道路,全民健身中心等工程的相继完工,以及‘美化、亮化、绿化’等附属设施的同步跟进,让平安城市综合承载力和城市品质显著提升,为快速高效推进新城镇化,建设美丽宜居平安提供了有力支持。”
走进平安区小峡镇上店村,平坦干净的村道,一栋栋楼房鳞次栉比,井然有序。殊不知,这些楼房中的一家家民宿,在“迎来送往”中,带动着小峡镇的群众增收致富。
2016年,由于城乡规划建设,小峡镇有7个村进行了回迁安置,村民们住进了政府统一规划建设的楼房。生活环境的改变和收入来源不稳定,让村民们陷入了一时的迷茫。
“每年旅游旺季西宁一房难求,我们这里房子这么多,不如搞搞民宿?”一次座谈会上,平安区委书记靳力的一席话点醒了上店村党支部书记孙有春,“对呀,可以搞民宿呀!”
在镇党委的帮助下,孙有春快速与一家互联网短租平台取得了联系,平台负责指导民宿装修和对外宣传推广。“刚开始大家都不愿意做,毕竟这是个新鲜事物,大家都不愿意冒风险。”孙有春说,“既然大家不愿意,我作为村党支部书记,那我先带个头。”
他花了3万多元将自家的空置房屋装修好,挂在互联网短租平台上,民宿正式开门迎客。2017年,他的民宿刚起步,年收入就超过了4万元,不仅收回了装修成本,还赚得了利润,开创了一条脱贫致富的新路子。
如今,小峡镇经营民宿的家庭增加到了30多户,到了旅游旺季,不少村民家都是全家出动,一人负责做饭,一人负责民宿管理,一人负责游客接送,一年下来最多能赚10多万元。
“这几年来,村容村貌有了很大改观,离省会西宁近、交通便利的优势让越来越多的游客到我们这里来游乡村景,吃乡村饭。”上店村党员包维来说,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让人民生活更加美好,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的目标任务,这让“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目标更加明晰,也为我们描绘了更加美好的前景
- 车路协同无人驾驶首次参演 中智行创“新四跨”纪录2021-10-25 08:10:51
- 重庆市涪陵区清溪镇福满苑养老服务中心盛大开业2021-10-25 11:10:23
- 渝米集团在第五届“渝创渝新”创业创新大赛中推广胚芽米2021-10-20 10:10:25
- 未来两天湘中以南局地大到暴雨(潇湘晨报)2021-06-21 05:06:41
- 化隆构建党史学习教育宣传“大格局”(海东时报)2021-06-21 05:06:23
- 2021环青海湖自行车联赛(湟源站) 圆满收官(西宁晚报)2021-06-21 05:06:07
- 大庄乡带着“问题”出去捧着“答案”回来(海东时报)2021-06-18 06:06: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