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宁荣获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西宁晚报]
2020年,中国最具幸福感的城市是哪里?
11月18日,中国杭州。由新华社《瞭望东方周刊》与瞭望智库共同主办的2020中国幸福城市论坛——第十四届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调查推选活动榜单发布,西宁荣获“2020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省会及计划单列市)。市委副书记李永平出席论坛并作主旨发言。
这一次,西宁再次用自己的魅力,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捧回沉甸甸的“2020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省会及计划单列市)奖杯。
荣获2020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西宁的“幸福密码”在哪里?
2020中国幸福城市论坛上,李永平的主旨演讲一语见地——政治清明廉洁、环境宜居宜业、经济包容增长、生活殷实便利、社会文明和谐。
近年来,西宁市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生动展示了“经济好”“生态优”“日子旺”背后都是“党旗红”。
西宁时刻牢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统筹推进“西宁蓝”“高原绿”“河湖清”等六大建设行动,坚定不移地走绿色发展道路。如今的西宁,展开了一幅水天一色、绿意盎然、鸟语花香的生态画卷。
……
“2020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这座奖杯,不仅证明了西宁在幸福感评选中名列前茅的佳绩,更见证了市委市政府加快建设绿色发展样板城市和新时代幸福西宁的不懈追求。
幸福是荣誉,更是老百姓实实在在的体验。
近年来,从全面从严治党到推动绿色发展,从抗疫防控到高质量发展,从供给侧改革到融入双循环,从转型升级到民生保障,西宁扛起硬核担当,交出高分答卷——
成功蝉联全国文明城市,成功创建全国省会城市中第一个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连续两年入选全国十大拥堵缓解城市,建成海洋馆、熊猫馆、冰球馆等标志性文旅项目,市民对城市管理的满意度连续多年始终保持在90%以上;入选国家低碳城市试点,率先在全国推出平价猪肉供应政策并持续至今,空气质量连续4年位居西北省会城市第一,餐厨垃圾处理被住建部誉为“西宁模式”,成功跻身全国“无废城市”建设试点;在全国率先实施城镇贫困和困难群体精准帮扶,实现“绝对贫困”全部清零;全面深化市县乡村四级紧密型一体化医联体改革入选全国医改“十大新举措”,教育集团化办学“西宁模式”改革取得新成效,复工指数位居全国第一;“爱老幸福食堂”作为范本在全国推广,农村养老服务、医养结合双证双营、民族特色养老走在全国前列,荣获全国第二批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考核优秀地区;被确定为全国扫黑除恶专项斗争重点培育市,公安刑事打击工作质量位居全国省会城市第一,城市公共安全感排名全国第二,连续8次荣获“全国双拥模范城”称号;巩固提升全国文明城市和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创建成果,成功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各族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提升……
一个个城市提质目标落到实处,一项项民生工程化为涓涓细流,城市面貌焕然一新,守住青山绿水,全面小康的幸福底色更柔、更强。
城市是人民的城市,人民城市为人民。
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调查推选活动,自2007年至今已连续成功举办十四届,全国超过10亿人次参与调查,2020年,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调查推选活动的主题为“人民城市,幸福小康”,以城市精细治理、人民共建共享、助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主线,全方面展示城市居民的幸福感受。今年的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调查推选又具有着重考验城市哪些硬核实力呢?
瞭望周刊社党委书记、总编辑冯瑛冰表示,本届推选活动采集了100个地级市和100个县级市(区)的城市画像和人的行为数据,采集样本数据超过10万亿条,包括就业、居民收入、生态环境、城市吸引力、城市安全、教育、交通、医疗健康等九个领域一级指标。同时,今年的调查推选也做了一些调整,第一,在大数据采集中,特别加入了“抗疫”专项指数,具体包括新冠疫情关注度、人均确诊病例数、复工复产速度指数、城市内出行恢复速度指数、城市间迁徙恢复速度指数等细分指标,在城市安全幸福感维度上特别增加了城市应急管理能力的指标;第二,在调查问卷的设计上,按照就业、居民收入等9个一级指标,分别从城市居民的获得感,以及对政府治理的评价等2个维度来设计问题;第三,结合往年经验在今年调查推选中考虑到不同层级的城市在资源、规模等方面的差异性,将城市进行了详细的分类,把过去地级及以上城市分为省会及计划单列市和地级城市。同时,把县级市和城区也分开,这样一来更多的城市可以以不同的维度参与,也提供了更丰富的城市幸福治理案例。今年的问卷调查共回收有效问卷近120万份,比去年增加了1倍多。
不难看出,这座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奖杯含金量之高。那么,西宁又是在哪些方面从众多候选城市中脱颖而出呢?
新华社党组成员、副社长严文斌在论坛致辞中对西宁近年来的发展大加赞赏:“西宁坚持点对点回应群众关切,实打实推进民生实事,以辛苦指数不断提升老百姓的幸福指数,让市民对城市管理的满意度始终保持在90%以上。”
百度研究院大数据实验室和商业智能实验室主任窦德景根据《2020年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调查报告》给出了答案:“西宁作为我国西北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历史文化源远流长,具有独特且丰富的旅游资源。一方面,西宁气候宜人,是消夏避暑胜地,因此西宁在旅游特色产品关注度指标上表现突出,这是西宁入选幸福城市的加分项。此外,基于大数据分析,西宁在就业吸引力指数上表现优秀,这也是西宁入选幸福城市的重要因素。”
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这个听起来颇具诗意且富有情感的荣誉,让西宁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
喜讯传来,幸福西宁一片欢腾。
这是一座属于“我们”的城市,这里的幸福是属于“我们”的幸福。当幸福来敲门,“我们”包括组成这个城市的每个人、每个机构、每一分子,都在为西宁打开这道大门组成强大的合力。
今天,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让“我们”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将继续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建设“政治清明廉洁、环境宜居宜业、经济包容增长、生活殷实便利、社会文明和谐”的幸福西宁为总目标,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咬定青山不放松,撸起袖子加油干,更高水平建设绿色发展样板城市和新时代幸福西宁,加快打造具有公园城市形态、美丽城市风范、幸福城市品质的现代高原美丽幸福大西宁,全力拼出西宁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高水平治理的新天地新气象。
幸福是荣誉,
是老百姓实实在在的感受
如果对于幸福的评判需要一个客观可测量的标准,那么西宁市过去几年的辉煌就是证明。
成功蝉联全国文明城市,成功创建全国省会城市中第一个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市民对城市管理的满意度连续多年始终保持在90%以上,“爱老幸福食堂”作为范本在全国推广,成为全国游客数量增长最快的十大“网红城市”,连续两年入选全国十大拥堵缓解城市,空气质量连续4年位居西北省会城市第一,餐厨垃圾处理被住建部誉为“西宁模式”,成功跻身全国“无废城市”建设试点,深化商事制度改革受到国务院通报表扬,积极开展社会市域治理能力和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工作……幸福西宁建设取得了新进展。
幸福感,这个听起来颇具诗意且富有情感的词语,让西宁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
什么是幸福?专家说:那是人们对心情舒畅的境遇和生活的感受。
“让老百姓在日常生活中切身感受到舒适、方便、安全,建设幸福西宁始终是我们党委和政府的执政理念,也是对城市终极价值的追求。在这过程中,我们从一件件老百姓的烦心事、贴身事、困难事,来推动幸福西宁的建设。”这是西宁决策者对“幸福西宁”的诠释。
对于这座城市的每一个市民而言,“幸福西宁”是一件件看起来细碎但又幸福的感受——
“西宁的变化太大了。曾经的西宁,往西到西门,往东也就到西宁大厦,再延伸就是耕地了,楼房寥寥无几。”老西宁人马显德说起城市的变化时颇为感慨。
“每天漫步河边,一边骑行,一边谈笑风生,这就是我们的美好生活!”在湟水河滨水线骑行的周先生对妻子说。
“原以为小区里只是把绿地花园改造了,没想到居然‘暗藏’了能蓄水、净水的‘海绵体’,这一下子让我们的小区先进了不少,好事情!”住在虎台小区的住户们已经享受到了海绵建设带来的“生态红利”……
大动作、大手笔之下的西宁,实现了环境的升级,更实现了市民幸福的“升级”。
“从昆仑桥南北侧建新桥、长江路桥改造完成、湟水路高架桥、峡口路连接线建成通车,到长江路拓宽改造、西关桥拆除新建,再到凤凰山快速路的建成通车等,西宁逐步跨入立体化交通时代”。每天奔波在一线的城辉公司工作人员陈工对城市道路建设的发展深有感触,他告诉记者,随着昆仑大道快速化改造、昆仑大道和五四西路的西延等,西宁交通会变得越来越快捷,老百姓的出行肯定越来越畅通。
幸福是创造, 是这座城市的共同努力
如果说西宁取得的佳绩,是因为这座城市本身的幸福所在,那么对幸福的追求,更是这座城市努力的不竭动力——
在全国各地也十分重视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这一品牌激烈竞争面前,西宁拿什么展现其持续的魅力?生活在这座城市的238万西宁人心目中的幸福西宁是什么样的?衡量幸福西宁的标尺是什么?提升西宁人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密码又是什么?这些幸福花开的故事一一给出了答案。
“如今的西宁长高了、变大了、变美了、时尚了、文明了、和谐了,这样的西宁就是我眼中的幸福西宁。”70岁的王玉坤老人望着北川河湿地公园的美景高兴地说。
近年来,西宁市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生动展示了“经济好”“生态优”“日子旺”背后都是“党旗红”。
西宁时刻牢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统筹推进“西宁蓝”“高原绿”“河湖清”等六大建设行动,坚定不移地走绿色发展道路。如今的西宁,展开了一幅水天一色、绿意盎然、鸟语花香的生态画卷。
伴随着城市有机更新的脚步,这座青藏高原上最古老的城市,让古韵、现代成为“最佳搭档”。
为不断提升品位品质品评,西宁大力推进绿色交通建设,有序推进民生工程,持续深化城市精细化管理,建成海洋馆、熊猫馆、冰球馆等标志性文旅项目……
发展节能环保、清洁能源产业,不断改造、淘汰落后产能,在全面推进产业和城市转型升级过程中,西宁跑出了加速度。西宁还将以培育发展生态、循环、数字、飞地“四种经济形态”为引领,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推动三次产业高质量发展……西宁通过探索生态经济化和经济生态化产业路径,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看,一个经济包容增长的幸福西宁向我们走来……
西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群众当作亲人和依靠,把努力让各族群众生活得更加幸福作为主要任务。率先实施“幸福西宁 健康药箱”项目,在全国率先实施城镇贫困和困难群体精准帮扶,坚持80%以上的财政支出用于民生,全面深化市县乡村四级紧密型一体化医联体改革入选全国医改“十大新举措”,教育集团化办学“西宁模式”改革取得新成效,复工指数位居全国第一。“爱老幸福食堂”作为范本在全国推广,农村养老服务、医养结合双证双营、民族特色养老走在全国前列,荣获全国第二批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考核优秀地区。
“现在过斑马线的时候,很多司机会主动停车礼让,和以前相比,这是很大的改变。”“治安乱点不见了,通过手机就对辖区的治安状况一目了然,街头巷尾都能看到民警巡逻,晚上回家更安心了。”……西宁市加快建设法治西宁,深入推进群众性精神文明建设,巩固发展各族各界团结奋斗、克难奋进的生动局面。
在全国率先实施社会治安分级评价机制改革,西宁被确定为全国扫黑除恶专项斗争重点培育市,城市公共安全感排名全国第二,连续8次荣获“全国双拥模范城”称号。巩固提升全国文明城市和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创建成果,成功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各族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提升。
幸福是温度,
是一个个幸福故事的延续
“幸福西宁”在创业者的眼中是关键时候有部门“帮一把、送一程”;
“幸福西宁”在住房困难的低收入群众眼中是安居小区的一把钥匙;
“幸福西宁”在失能老人眼中是护理人员的一抹微笑;
“幸福西宁”在社区居民眼中是从蔬菜平价店内拎出的菜篮子;
“幸福西宁”在更多市民眼中是“天蓝、水清、地净”的宜居环境……
市民一个又一个的“小幸福”汇聚成了“幸福西宁”的动人乐章。
“今天吃了红烧肉、青菜,还吃了西红柿炒鸡蛋,每天都会来,味道好,还方便。”在西宁市城中区香格里拉社区的幸福食堂内,82岁的李全年和77岁的妻子王改英对这里的饭菜连连点赞。
老两口居住在城中区香格里拉小区,过去因儿女工作忙中午顾不上回来,老两口的午餐一直处于凑合的状态。直到2019年6月香格里拉幸福食堂开业后,解决了老两口的午餐问题。
“从去年幸福食堂试运营开始,我和老伴每天中午都来吃饭,一份两荤两素一汤的盒饭才10元钱,足够我们老两口吃。”李全年说道。
不仅如此,食堂的工作人员为更好地服务老年人,有时遇到雨雪天气还会主动送餐上门,避免老人出现意外。
“现在的日子是过去不敢想的,天天都能吃上年夜饭一样丰盛的饭菜,还能够得到这么好的照顾,真的要感谢党和政府,感谢祖国的强大。”李全年说。
城西区胜利路街道东交通巷20号院(路桥公司家属院)居民段爱东来到阳台,打开窗户探出头来笑眯眯地看向这个他居住了近30年的楼院。
这是一个建于上世纪70年代的老旧小区,在40天以前,这里的住宅还是曾经的模样,破旧的墙立面上砖石结构便是装饰,木质窗户久经风霜,冬季供暖开始后家中依旧需要穿着两件毛衣保暖。而现在,小区迎来了大变化。
顺着段爱东的目光望去,小区内的每栋住宅楼都加装了楼体保温层,住宅楼的墙立面也同步漆成了淡黄色,小区旧貌换新颜。段爱东将这一切看在眼里,感慨道:“自打老旧小区改造开始以来,楼前的煤房拆除了,家里换上了崭新的窗户,楼体有了保温层,家中的温度上升了5摄氏度左右,阳台终于迎来了久违的阳光,没想到自己还能在这老房子里住出搬新家的感觉。”
东交通巷社区党委书记李虎说:“此次老旧小区改造涉及辖区的8个楼院576户居民,包括更换居民楼窗户、顶楼防水、铺设楼体保温层和小区管网、路面及线路的改造升级,并对部分楼院进行楼道封闭。居民只需按照房屋面积每平方米20元的标准缴纳改造费用,其余部分由政府补贴。”
不出1分钟,就在家门口,甚至不出家门,西宁人就可以感受到幸福西宁的大变化。
家住西宁市城西区医财巷东社区的潘海生,今年52岁,由于从小患病,肢体重度残疾,失去自由行动能力。父母去世后,他一个人居住在老房子,平时由兄弟姐妹轮流照顾。
“这是爸妈的老房子,没有电梯。每次他们抬我出去,我才能感受到窗外阳光。”潘海生坐在轮椅上,用手撑住身体略显吃力,平时眉头微微锁着,但聊起小区的志愿者和社区工作者,脸上不禁透出温和笑意。
据医财巷东社区党支部书记宋江涌介绍,目前潘海生除了享有水电补贴、燃气补贴、重度残疾人生活护理补贴等生活补贴,每月还有956元的特困供养金和540元的特困供养护理补贴。
近年来,西宁市实施一系列暖心工程,老旧小区改造、加盖保温层、更换旧门窗……坑洼不平的路面平整了,颜色单调的楼宇有了绿荫点缀,辖区增添了健身器材,社区居民茶余饭后有了聊天谈心的好去处,老旧小区焕然一新。
在潘海生眼里,生活变化不只是社区环境的改变,地下人行通道、残疾人无障碍电梯等便民设施也不断出现在西宁街道。城市变化让他走得更远、看得更多了。
2018年以来,西宁市架桥拓路、打通断头路、设置街头小品,在一点一滴中使群众出行更便捷、城市更美观。2019年,全市24个过街设施投入使用,人行地下通道、天桥累计加装电梯共计96部。2020年实现了城区过街天桥和人行地下通道无障碍直升电梯全覆盖。
为了让居民百姓生活得更加便捷、舒适、美好,西宁还对老旧住宅小区实施改造,2018年至2019年,为老旧小区23153户“穿衣戴帽”,面貌焕然一新。2020年计划改造老旧小区21337户,目前改造工作已相继开工实施。
90个爱老幸福食堂,53个助餐点,每天为6000余名高龄和困难老人提供助餐服务。自此,老人吃得放心,子女工作安心。
只需步行15分钟,就可以到达文化阅读、心理辅导、卫生健康、公共服务等场所,西宁市在方便民众生活的同时,着重提升着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如今,一个个“15分钟幸福生活圈”更是串起了每个西宁人的幸福生活……
这些,只是西宁市在更高水平建设绿色发展样板城市和新时代幸福西宁的一个缩影。
在城市的成长变化中,西宁市民收获了满满的幸福。
而今,“幸福西宁”再一次敲门,“幸福西宁”的幸福故事又开始在238万西宁人民的心间续写……
- 车路协同无人驾驶首次参演 中智行创“新四跨”纪录2021-10-25 08:10:51
- 重庆市涪陵区清溪镇福满苑养老服务中心盛大开业2021-10-25 11:10:23
- 渝米集团在第五届“渝创渝新”创业创新大赛中推广胚芽米2021-10-20 10:10:25
- 未来两天湘中以南局地大到暴雨(潇湘晨报)2021-06-21 05:06:41
- 化隆构建党史学习教育宣传“大格局”(海东时报)2021-06-21 05:06:23
- 2021环青海湖自行车联赛(湟源站) 圆满收官(西宁晚报)2021-06-21 05:06:07
- 大庄乡带着“问题”出去捧着“答案”回来(海东时报)2021-06-18 06:06: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