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海东全力守护碧水清流筑牢生态屏障(海东时报)

时间:2020-11-22 06:52:08  来源:(海东时报)  作者:(海东时报)  字体:

本报讯(记者 胡生敏)活水绕城,草木青葱。近年来,海东市将河湖水治理作为城市发展最宝贵的资源和人民群众最基本的民生福利,以“河畅、水清、岸绿、景美”为工作目标,全力打造水清岸碧优质水环境。

柏木峡河在互助土族自治县境内全长36.65公里,流经3个乡镇55个自然村。2018年,在该县水利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柏木峡河道治理工程开工建设,至2019年全部完工,共修建生态网箱护坡及浆砌石防洪堤近29公里,疏浚河道14公里。通过治理,保证了行洪畅通,提高了河道防洪能力,有效保护了河道沿线村庄的防洪安全。

栽植青杨、旱柳6700株,种植早熟禾、披碱草、星星草12公顷……如今的柏木峡河成了土乡生态观光带。柏木峡河的建设只是海东市打造美丽河湖新格局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互助县先后投资7000多万元,实施了县城毛斯湖河道治理,打造了跌水景观、人工湖水景、护坡绿化、人行游步道及河岸景观工程,治理面积达到22万平方米,改善了毛斯湖生态环境。昔日的“臭水沟”变成了秀美的景观湖,成为市民们晨夕健身、休闲观光的乐园。

各级河湖长全部配备到位,各类巡河管河治河工作常态化开展,开展河湖“清四乱”等专项行动,海东一项项硬举措全力整治河湖乱象,向乱占乱挖等历史顽疾“开刀”,全力推动“河长制迈向河长治”,让全市人民享受更多的生态福祉。

让党政负责人担任“河长”,等于给河流找到了“主人”。海东全面实现河长制后,改变了过去多头管理的弊端,责任更加明确,形成了河道治理合力。

乐都区为确保河湖长制工作进展顺利,建立河长制监测中心,在区内湟水河段及湟水河18条一级支流安装覆盖重点河道的实时视频监控点31个,建立信息平台并完成与省、市间数据对接。同时,加大科技力量,对19个乡镇河湖长及巡河员进行“河湖长通”APP操作培训。截至目前,区级巡河共18次,乡镇级巡河共639次,村级巡河共1.29万余次,巡河次数在海东市河湖长制信息平台中名列前茅。

“以前在河面上经常能看到各种垃圾,水很脏,大田灌溉后庄稼的成活率也比较低。现在不一样了,水面上垃圾很少见,明显的一点就是水面上塑料袋少了,水清了,臭味也没有了。”钟存寿感慨道。洪水镇双二村村民钟存寿从小居住在河岸,他见证了湟水河乐都流域生态环境的变化。

从原来的黑臭水沟,到如今的碧波清流,湟水河给市民提供优美的生活环境和休闲场所的同时,还为市民提供了在城区亲近水、欣赏水的条件,河长制工作的推进,使治水的效能得到扩展延伸。

放眼黄河、湟水河两岸,只见河道整治一新,边坡进行了加固,人行步道沿河道蜿蜒伸展,步道边栽着整齐的树苗,河里没有垃圾……从反复治、集中治,到形成一河一策,每条河有人管有人治,河湖长制正带领海东走上治水管水常态化的道路。

同样,随着河湖长制及河湖“清四乱”整治工作的深入开展,化隆回族自治县扎巴镇挖隆沟村河道也发生了蜕变。

挖隆沟村河道是黑城河的一条支流,流经浪隆村和阳坡村,河道长8公里。过去,村里的生活垃圾无处可去,村民为了图方便,习惯了将垃圾就地焚烧或直接向河道倾倒,村河道俨然成了一个垃圾场。挖隆沟村村民马大吾七从小就居住在河岸边,他见证了这条河道生态环境的变化。

“以前村民们没有环保意识,家里的垃圾随手就倒在了河道里,最多的就是塑料地膜这样的白色垃圾。现在不一样了,垃圾少了、水清了、臭味没有了,河道两侧都是绿色植物。”马大吾七感慨地说,乡村干部入户宣讲政策,让我们了解了河湖治理工作的重要性,现在整治后的河道环境这么好,受益的还是我们老百姓,我们更应该爱护环境。

围绕“水”这一主题,一张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的水生态保护网,正全力守护一江清水向东流。海东市以水污染防治为实践,深入推进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的保护与建设,着力提高城镇污水管网覆盖率和收集率,全市污水管网建设长达345公里。全市建成污水处理厂8座,污水处理厂设计日处理能力14万立方米,实际运行日处理能力11万立方米,城镇污水处理基本达到应收尽收、应治尽治,出水水质达到国家一级A标准。同时,配合完成生态环境部湟水河排污口排查工作。完成距离河流不足1公里的乡镇垃圾填埋场问题整改。累计投入国家专项和省级配套资金6.6亿元,完成1371个行政村环境综合整治项目,覆盖率达86%。

如今,绕城而流的湟水河,清澈的湖水、迷人的景色和多彩的湿地,赋予了海东更多的灵动和活力,为当地群众平添了几许水光潋滟的水乡神韵

>更多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法治人物 | 国内新闻 | 港澳新闻 | 社会与法 | 社会万象 | 奇闻轶事 | 娱乐热点 | 明星八卦 | 综艺新闻 | 影视快讯 | 楼市资讯 | 地产要闻 | 地方特色 | 舆情营养 | 舆情助兴
车界动态 | 法治焦点 | 购车指南 | 体坛要闻 | 篮球风云 | 国际足球 | 中国足球 | 理财生活 | 创富故事
关于本站 - 广告服务 - 免责申明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 工作人员公示
《法治经济观察》杂志社、中国东联社、中华时讯社 联合主办 电子邮箱:dflhxw@163.com   
ICP备2924672—3号 业务联系QQ:2396272025   法治观察网 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Powered by 法治观察网7.8  © 2002-2018 EmpireSoft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