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支“绿箭”飞起来更划算 [潇湘晨报]
|
|||
|
|||
|
北京时间12月22日,浓雾锁不住高光时刻。
当天12时37分,长征八号首飞一箭成功,以“一箭五星”的方式将5颗卫星送入预定轨道,并为未来五年左右复用型火箭首飞亮出开门红。
而其中来自湖南的“两颗星”,同样引起了关注。
本报长沙讯 12月22日12时37分许,海南文昌航天发射场,在广播传来指挥员“十秒准备”口令后,全场一起倒计时,见证了长征八号遥一运载火箭(简称长征八号)的首次发射。
原本,长征八号是在12月20日中午进行发射,但因为受到热带气旋的影响,当时气象条件不符合火箭发射的要求,因此推迟了发射活动。
值得注意的是,长征八号是一款专门为太阳同步轨道设计的新型运载火箭,主要面向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商业卫星发射任务。火箭还将于2025年后,实现芯一级发动机10次重复回收利用,2035年后实现完全重复利用。
作为一款新型运载火箭,长征八号的测试发射,伴随着新的挑战。据报道,新型运载火箭结构紧凑,质量较轻,飞行姿态对高空风环境保障要求很高。火箭转场时,文昌航天发射场的气象系统业务人员采用了和往日不同的保障模式。
长征五号、六号、七号都属于新一代运载火箭,使用了无毒的液氧煤油作为燃料,但是它们的运力都没有覆盖中等载荷。比如上个月刚刚发射嫦娥的胖五(长征五号)是能把15吨的卫星送到太阳同步轨道的“大”火箭;长征六号是只有1吨太阳同步轨道运载能力的“小”火箭。而长征八号最大能发射4.5吨重的卫星到太阳同步轨道。在技术成熟之后,会跟长征六号一起逐步替代长征三号和长征四号运载火箭,成为中国的主力运载火箭。
此次长征八号火箭圆满首飞,将填补我国太阳同步轨道航天器发射能力的空白。
记者李琼皓通讯员陈红微孙宇新
焦点
湖南参与研制的“两颗星”有何奥秘
本报记者李琼皓通讯员陈红微孙宇新长沙报道
本次发射,长征八号成功将五颗卫星送入预定轨道,包括新技术验证七号、海丝一号、元光号、天启星座零八星、智星一号A星等5颗卫星。其中,海丝一号卫星和元光号卫星由长沙天仪空间科技研究院有限公司(简称“天仪研究院”)参与研制。
海丝一号:要从空中助力海洋研究
海丝一号是天仪研究院和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三十八研究所(简称:中国电科38所)联合研制的国内首颗商业SAR卫星。天仪研究院为卫星总体,中国电科38所为载荷总体,联合负责卫星的研制。同时,卫星平台配备智能化信息处理模块,用于在轨智能图像处理方面的技术探索。该模块由首都师范大学研制。
据天仪研究院介绍,这也是国内高校首颗面向海洋和海岸带科学观测的SAR遥感卫星。
天仪研究院创始人兼CEO杨峰表示,海丝一号卫星是天仪当前正在研制的第一代轻小型SAR遥感卫星TY-MINISAR的首发星。基于TY-MINISAR的星座,具有成本低、部署快、覆盖能力强、调度灵活等优点,能够实现高分辨率、宽覆盖、持续监测、快速遥感信息处理能力,将为客户提供更高效率的对地遥感服务。
元光号:将造就“气象界的北斗系统”
与SAR遥感卫星海丝一号不同的是,元光号卫星是一颗20kg级空间科学实验卫星。它由河北工业大学与天仪研究院合作研制。
元光号卫星的主要任务是利用立方星开展空间机构学与摩擦学科学实验,建立机械系统界面微观力学行为与机构宏观运动的跨尺度机械学规律模型。
其次,它还能完成对地球大气的探测。该卫星还搭载了云遥GNSS掩星气象探测载荷。该载荷主要利用GPS信号和北斗信号被地球大气遮掩,经过地球大气和电离层折射后到达卫星,实现对地球大气的探测,可通过观测反演出大气温度、密度、气压和电离层密度剖面等信息。
天津大学李峰辉博士举例介绍,因为没有自主研发的全球远洋气象导航系统,几乎所有的中国远洋船舶都不得不使用国外公司的气象导航服务。不仅每年要支付几十亿元的服务费,还要将船舶技术资料、船舶动态及载货信息随时报告给对方,这不仅暴露了商业机密,还对国家安全构成潜在威胁。“‘云遥星座计划’将打破国外垄断,就像气象界的‘北斗系统’。”
此外,剩余的空间,可进行遥感载荷的拼接相机成像技术试验、天格计划载荷天文探测以及真菌复合体在太空无重力环境下的观测研究。通过以上实验,积累相关数据,为相关高校进行的此类研究提供技术支撑。
据了解,这是天仪研究院的第12次太空任务,至此天仪已成功将21颗卫星送入太空为客户提供在轨服务,在卫星发射数量和服务能力上继续领跑中国民营航天。
链接
长征系列新成员三大看点
长征八号总长约50.34米,起飞重量约356吨,起飞推力约480吨。700公里太阳同步轨道运载能力4.5吨以上。作为长征系列新成员,长征八号有三大看点,无毒无污染的“绿色”火箭、运载能力适应太阳同步轨道、瞄准商业航天发射市场。
近几年,在国际航天发射市场中,国际商用运载火箭的竞争日趋激烈。长征八号就是我国在火箭回收领域实现的一次新突破。据装备科技报道,长征八号运载火箭采用可回收式设计,以实现芯一级和固体助推器的回收为例,可以极大地减少火箭发射的成本,同时还大大缩短了发射周期。这是一款性价比优、易用性好、安全性高的运载火箭。长征八号运载火箭副总设计师吴义田说,“我们的目标是要在国内外的航天发射市场里面,占据一席之地。”
另外,考虑到后期运载火箭的回收使用,火箭动力系统也贴合任务特点,进行相应对接改造,进一步适应火箭测发流程。据悉,今年首发的火箭不会进行回收测试,而是首先测试火箭的各项指标是否正常,能否达到既定目标,再去回收。
长征八号点火首飞,不仅完善了我国运载火箭型谱,还将对未来运载火箭多任务需求的适应性提供更多选择。发射场也将担负更多不同轨道、不同射向的发射任务,逐渐演变为我国商业运载火箭发射的主场地,进一步拓展航天发展新方向。
记者李琼皓通讯员陈红微孙宇新
- 车路协同无人驾驶首次参演 中智行创“新四跨”纪录2021-10-25 08:10:51
- 重庆市涪陵区清溪镇福满苑养老服务中心盛大开业2021-10-25 11:10:23
- 渝米集团在第五届“渝创渝新”创业创新大赛中推广胚芽米2021-10-20 10:10:25
- 未来两天湘中以南局地大到暴雨(潇湘晨报)2021-06-21 05:06:41
- 化隆构建党史学习教育宣传“大格局”(海东时报)2021-06-21 05:06:23
- 2021环青海湖自行车联赛(湟源站) 圆满收官(西宁晚报)2021-06-21 05:06:07
- 大庄乡带着“问题”出去捧着“答案”回来(海东时报)2021-06-18 06:06:57